经济学学习笔记,经济学原理(七)消费者、生产者与市场效率
第七章 消费者、生产者与市场效率
1 消费者剩余
1.1 支付意愿
一个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称为支付意愿(willingness to pay),它衡量买者对物品的评价。
消费者剩余: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。(只有消费者实际发生了支付行为,才会产生消费者剩余,消费者没买东西是不会有消费者剩余的。)
1.2 用需求曲线衡量消费者剩余
需求曲线给出的价格表示边际买者(价格再提高一点就首先离开市场的买者)的支付意愿。
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面积衡量一个市场上的消费者剩余。
2.1 成本与销售意愿
生产者剩余:卖者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。这里的成本解释为机会成本。
2.2 用供给曲线衡量生产者剩余
供给曲线给出的价格表示边际卖者(价格再降低一点就首先离开的市场卖者)的成本。
价格之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衡量一个市场上的生产者剩余。
1 消费者剩余
1.1 支付意愿
一个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称为支付意愿(willingness to pay),它衡量买者对物品的评价。
消费者剩余: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。(只有消费者实际发生了支付行为,才会产生消费者剩余,消费者没买东西是不会有消费者剩余的。)
1.2 用需求曲线衡量消费者剩余
需求曲线给出的价格表示边际买者(价格再提高一点就首先离开市场的买者)的支付意愿。
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面积衡量一个市场上的消费者剩余。
1.3 价格降低如何增加消费者剩余
消费者剩余的增加分两部分,一部分是原来的消费者随着支付价格降低享有的额外的消费者剩余(面积为BCDE),另一部分是随着价格降低新增消费者产生的消费者剩余(面积为CEF)。
1.4 消费者剩余衡量了什么
衡量了买者从一种物品中得到的自己感觉到的利益,可以作为一种买者经济福利的衡量标准。
2 生产者剩余
2.1 成本与销售意愿
生产者剩余:卖者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。这里的成本解释为机会成本。
2.2 用供给曲线衡量生产者剩余
供给曲线给出的价格表示边际卖者(价格再降低一点就首先离开的市场卖者)的成本。
价格之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衡量一个市场上的生产者剩余。
2.3 价格上升如何增加生产者剩余
生产者剩余的增加分两部分,一部分是原来的生产者随着支付价格上升享有的额外的生产者剩余(面积为BCDE),另一部分是随着价格上升新增生产者产生的生产者剩余(面积为CEF)。
3 市场效率
3.1 仁慈的社会计划者
总剩余=生产者剩余+消费者剩余
生产者剩余=卖者得到的量-卖者的成本
消费这剩余=买者的评价-买者支付的量
总剩余=(买者的评价-买者支付的量)+(卖者得到的量-卖者的成本)
= 买者的评价-卖者的成本
如果资源配置使总剩余最大化,我们可以说,这种配置是有效率的。
3.2 市场均衡的评价
如图市场均衡时,总剩余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到均衡数量之间的面积。在自由竞争市场达到均衡时,是总剩余最大的时候。
3.3 市场效率与市场失灵
市场势力会使市场无效,市场势力指市场上,某个单个买者或卖者(或一群)可以控制市场价格。
市场可能会有副作用,外部性。在我们的假设中,市场中只有买者和卖者,但是在实际中市场的均衡可能会影响不参与买卖的人,例如市场产生的污染会影响其他人。所以从外部性看,有时市场均衡可能是无效的。
外部性和市场势力是市场失灵的普遍现象的例子。市场失灵是指一些不受管制的市场并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。当市场失灵时 (看不见的手失灵),需要公共政策来纠正这些问题来提高经济效率。
评论
发表评论